top of page

關於我們

聯合國教科文組織(UNESCO)2009年公布,在全球超過6,000種語言之中,已有2,500種被列為瀕危語言。依據行政院於核定之「國家語言發展報告」,多數的國家語言也面臨不同程度的傳承危機,包括臺灣台語、臺灣客語、臺灣原住民族語言、馬祖語、臺灣手語等,為了積極復振這些面臨傳承危機的國家語言,文化部、教育部、原住民族委員會及客家委員會共同提出並獲行政院核定「國家語言整體發展方案」(111-115年),以5年324億的經費從7大策略加強推動使用。

文化部為響應聯合國訂定221「世界母語日」,今年於2月15、16日舉辦「2025世界母語日-國家語言生活節」,讓我們從音樂演唱、戲劇演出、電影欣賞、創新書市、沙龍講座、手作體驗、說故事等多元語言活動出發探索母語,將母語與生活結合!

放在策展介紹旁    策展人朱芳儀(要標註攝影:張源禾.jpg
策展人 朱芳儀簽名檔.png

策展人

攝影:張源禾

策展介紹

〈語生俱來—母語的場域、詩意與行動〉

語言不只是溝通工具,它是一種世界觀的塑形力,是記憶、歷史與未來的交會之所。語言是一種背景式的結構力量,2025世界母語日,我們將母語視為「語生俱來」的權利與可能性,形塑動態、開放的語言場域,讓語言回歸日常、回歸情感、回歸眾人的口舌與行動。

話語的賦權力量:讓語言成為行動者

「不是個人的母語,是臺灣的母語。」臺灣的母語並非某一群特定血統或族群的專屬,而是所有在這塊土地上生活、感受、言說的人共同擁有的文化資產。臺灣人並非天生,而是逐漸深入、理解並內化這塊土地的語言與文化後成為的想像共同體。

在這個場域中,語言變異並非衰退,而是生命力的展現。每一種腔調、每一種口音、每一種發音位置,都代表著語言生長的可能。當我們在不同的語言中自由遊走,當母語交織為一片聲響的森林,語言的復振便不再只是「保護」,而是「回歸」——回歸生活,回歸我們自身。

讓臺灣母語成為現在進行式

語言的未來在於它是否被使用。2025世界母語日,讓母語成為現在進行式。在這個場域中,讓語言成為對話、成為行動、成為藝術、成為情感,成為一種真正活生生的生命力。當語言回歸眾人,當語言不再只是過去的遺產,而是當下的日常,它將真正成為我們的世界觀、我們的文化、我們的生命本身。

語言顧問

臺灣台語

S__41877752.jpg
messageImage_1739327501798_edited.jpg

陳豐惠

臺灣客語

客語顧問-劉盟潭.jpg
客語顧問-劉盟潭簽名檔.JPG

劉盟潭

馬祖語

臺灣原住民族語言

臺灣手

(阿美語)

馬祖與顧問-陳高志.jpg
馬祖與顧問-陳高志簽名檔_edited.jpg
原住民族語言顧問-鍾文觀.jpg
S__1638448.jpg
手語顧問-顧玉山.jpg
手語顧問-顧玉山簽名檔_edited.jpg

陳高志

鍾文觀

顧玉山

活動顧問

精調-兆謙.jpg
2024兆謙簽名1_edited.jpg

汪兆謙

2025世界母語日-國家語言生活節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主辦單位|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承辦單位|

02-8521-5016

服務時間 : 周一至周五 10:30-17:30

bottom of page